龙腾小说网 - 言情小说 - 莺莺传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75

分卷阅读175

    这些大酒楼上的席面有好的,也有一般的。若真是好的,几十两银子一席不是没有。赵吉没有那个闲钱,只能请王大吃上普通的。

不过普通的席面也只不过是在这些大酒楼罢了,实际上也是鸡鸭鱼rou都有,十碗十盘的菜色摆出来,二十个碗碟摆上来,把桌面摆的满满当当。最后还上了一回清茶和精致点心,五两银子可没白花——没错,就是这样一桌菜花掉了五两银子,足够扬州的普通人家过上一季了。

赵吉现在一下赚了一些钱,但是他也不会轻易吃这种席面。只不过这一次是请王大吃饭,又有谢谢他的意思,自然不能寒酸了。

赵吉回家的时候就带着二百九十五两银子,乐呵呵地把钱交给王氏,然后告诉她账到底是怎么算的。

王氏小心的把几个大元宝摸了又摸,摩挲着道:“这可好了!家里又有钱了,在不必发愁银钱上的事情了——这些石灰和瓦片总共花了有一百两银子不到,现在你带回家二百九十五两银子,那就是净赚了二百两!”

王氏心里喜滋滋的,把属于赵莺莺的那一份银子放开,家里依旧还剩下二百两银子左右。她和赵吉成亲至今,还没有一起看过这许多银子呢!

心里计算几个孩子的开销,特别是赵蓉蓉的嫁妆,悄声与赵吉道:“有这些钱,蓉姐儿的嫁妆再不用愁了!咱们先给蓉姐儿买一台织机,她没事的时候就做下勤加练习,等到出嫁的时候正好带去夫家。”

赵吉立刻赞同的点头:“这个是不能少,还有打家具的事情。这事情托付给蓉姐儿她大伯。她大伯的手艺一般,但是咱们这样的人家也用不上那等繁复的家具,还是实用为上!到时候大哥给侄女儿打嫁妆,那还能不用心?”

这一点王氏也没有反对,毕竟这种事情不照顾自家人,到哪里都是要被戳脊梁骨的。而且蓉姐儿她大伯确实是个老实人,给侄女儿打家具不可能在材料和用工上偷工减料。

至于说价钱,有宋氏这样精细的大嫂在,王氏是不指望能便宜一些了。不过这也不用在意,反正去别人家也是这个价。

“现在亲事还没有定,不好就说打家具的事情,不过可以先让孩子她大伯留意着好木材。有好的就先替我们买下来,不然贸贸然要用,价钱虚高,而且货还不好。”

这时候女孩子初嫁打家具,北边最流行最贵重的是紫檀,南边更看重的则是黄花梨,另外再次一等的就是其他品种的红木了。这些自然都和赵家没有关系,对于他们来说,需要考虑的是榆木、榉木、樟木这些。

南榆北榉,说的是南边做家具用的最多的是榆木,北边做家具用的最多的是榉木。而扬州地处南北之交,再加上运输便利,榆木和榉木并举,都是民间老百姓考虑的家具材料。

至于说樟木更不必提,樟木本身的香味独特,具有防虫蛀的功效,许多用于储存的家具,譬如说大柜、箱子等,很多都用樟木——不只是老百姓,达官贵人家里也一样。

榆木、榉木、樟木都是比较常见的木料,木材市场上寻一寻就有。只不过同一种木料也有好有坏,材质上乘的、生长年份长的,比那些材质粗糙,年份短的,不知道高贵到哪里去。至于这些好木材,即使只是榆木榉木,那也不是随时随地都有,这是要看机会的。

两个人说了一会儿赵蓉蓉的婚事与嫁妆,赵吉又道:“蒙哥儿才十一岁,倒是不用就想着聘礼、婚宴开销之类。剩下的钱我们想想该做些什么,我这染坊可以增多人手,扩大规模。只不过订单只有那些,也扩大不了多少,钱还剩下不少。”

赵吉现在是有钱没地方花,也是难得的体会了。

王氏是个妇道人家,心思更求稳当,便道:“我之前想过自己靠织绸攒钱,一年可以攒下一台织机,打算攒到十来台织机。到时候织机租出去一年也有不少的钱拿,虽然比不上别的行当赚的多,但难得的是稳妥。现在家里的银子没地方花,何不先投在这里。”

一台织机要价二十多两,很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这个价格。只能出卖劳力给有织机的人家织绸,等于是机工出力机户出资。至于说最后赚的钱,自然大部分都归了机户。

王氏却不是想做这样的机户,她自己一个人织绸还好说,一旦人多绸多,那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。中间做生意的门道可多,甚至牵涉到了走通一些关系的事情。这对于不善于经营的她来说,实在是太难了。

所以她索性不做这种打算,买来织机就租出去。赚的肯定没有做机户来的多,但是旱涝保收,还不用应付一些麻烦的关系。

赵吉也赞同这种打算:“这也确实是个好主意,不过不能急。这些日子很多人家都忙着重建,各种工匠都忙的很。昨日我在巷子里见到大哥,他走路都急匆匆的呢!这时候去请木匠打织机价钱恐怕不低,等一些日子人人都闲下来了再说。”

王氏听了只管笑道:“我急什么,这钱放在这里又不会跑了,赚钱也不急在这一两日啊。”

夫妻两个因为二百两银子欢喜的不行——这就是扬州的市井百姓人家了,钱确实不是全部,但是有钱的话能过的更加快乐。若是一些文人雅士知道了恐怕会心中不耻,或觉得‘铜臭’,或觉得‘庸俗’。

不过市井小民恐怕也不会在意这些‘文人雅士’怎么想吧。

第85章

“六月涨,七月断,八月沾...三月九月重阳天,无事人莫到江边走...”

赵莺莺本在窗子底下打结子,忽然听到一个唱书的艺人被请进了自家院子,耳朵里听了几句却不知道意思。只不过自家祖母却是很懂的样子,听的是连连点头。等送人走的是时候并没有拿钱,而是装了一碗大米在唱书艺人的口袋了。

唱书艺人口里称谢,这才离开。

赵莺莺在窗户底下便问:“奶,刚才唱书的说的什么,我怎么听不懂?”

方婆子走近赵莺莺的屋子,第一就是觉得整洁干净,便称赞孙女道:“你们姐儿就是比哥儿讲究,蒙哥儿单独开屋子住半年多了,屋子不像样子,每回还是蓉姐儿看不过眼了给收拾。”

赵莺莺请方婆子坐下,先给到了一杯凉茶。

方婆子笑呵呵地喝着凉茶,慢悠悠道:“方才那唱书的艺人我本不打算请进来的,如今咱们家的境况虽然比别人家好一些,但也没必要做这种消遣。只不过后头听他说话倒是有一些我老家乡下的口音,一时心里不落忍。”

老人家说话有的时候就是说不上重点,赵莺莺也不着急,反正无事可做,一边打结子一边听祖母说故事也好。

方婆子一会儿说到重点了:“他那套唱书没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