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腾小说网 - 言情小说 - 莺莺传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71

分卷阅读171

    ,他们的日子就不算安生了。扬州人日夜盼望,到今日,雨水总算停住了!

不知道哪一家哪一户最先发现了这件事,于是欢呼雀跃起来,然后一家吵醒一家。被吵醒的人家开始还觉得不快,后来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之后立刻转怒为喜。跟着欢呼起来。就这样,小半个扬州城的人都起来了,欢呼声响动。

“雨停了,雨停了就好!”“总算过去了!”“活下来了!”

赵莺莺一家也满是喜悦,赵莺莺飞快的洗漱。王氏也一边梳头一边在窗边叮嘱:“莺姐儿,你和你大姐想想办法,今天多做一些好吃的,不要吝惜存粮!我和你爹出去看看,打听打听情况!”

赵莺莺脆生生地应了,立刻喝赵蓉蓉进了厨房。赵蓉蓉一边满脸笑意,一边发愁:“莺姐儿,你说今天的饭怎么做?家里可只有这些东西啊!”

赵莺莺从橱柜里把家里的鸡蛋篮子抱出来,原本一向放的满满的鸡蛋篮子里头只剩下十几个鸡蛋了,铺不满一层,看上去好生可怜。然而这还是赵家很省着吃的结果了,不然不可能还有鸡蛋。

“大jiejie,家里面粉还有。就把鸡蛋煎了,在剁碎了,混合上家里的萝卜干、小咸菜之类的,咱们包一顿饺子,今天早上就吃饺子!”赵莺莺心里就是这样计划的。

十几个鸡蛋真要放开了吃,两家人如何够吃?何况一个鸡蛋只能算一个菜,这怎么能行。只有包饺子,用鸡蛋做馅儿用量不大,十来个鸡蛋就够了,剩下的还能下一顿饭摊鸡蛋饼吃呢!而且吃饺子的话,就不用考虑其他的菜了。

赵蓉蓉听了果然觉得不错,笑着道:“我去拿面粉和面。”

面盆里面盛面粉,加上适量的水和面。和面也是有技巧的,赵蓉蓉不算特别擅长,所谓‘三光’是做不到了,不过慢慢来,包个饺子反正是够用的。

等到面和的差不多了,赵莺莺烧火,她就倒油煎蛋。鸡蛋、萝卜干等切的碎碎的,盛在一个大海碗里放在一旁。接着就是擀面皮了,赵蓉蓉擀面皮,赵莺莺就负责包饺子。

包饺子还是之前学会的,赵莺莺心灵手巧,当时跟着包了几个,一下就抓住了诀窍。最后比王氏这个主妇包的还匀称、恰当。

赵蓉蓉飞快的擀面皮,赵莺莺就双手合拢,指头上使巧劲儿,一下波浪状的饺子边就出来了。不只是这样,赵莺莺还笑道:“大jiejie,你看。”

这是褶子边的饺子,这种花俏的手法平常王氏也不大用,只不过上次包饺子的时候当作是玩乐给赵莺莺演示过一遍,没想到她一下就记住了。捏出来的褶子边就好像是小裙子,十分精巧。

“莺姐儿包的好饺子!”

赵莺莺嘿嘿笑着,把两种边的饺子都包了一些。

饺子包好了,赵莺莺和赵蓉蓉却不急着下锅煮。因为出去探听消息的赵吉和王氏还没有回来,而饺子煮起来就要吃掉,留在碗里就可能会互相粘连。反正热水是烧着的,煮饺子也很快。

并没有等太久,不一会儿赵吉和王氏就回来了,大概他们也知道家里人正等着他们的消息吧。

赵莺莺和赵蓉蓉忙把饺子下锅,不一会儿白白胖胖像元宝一样的饺子就都浮了起来。两个人用笊篱捞起来,一碗又一碗地给端到堂屋里,每个人都有一大碗呢!

看到是吃饺子,赵吉先笑了起来:“吃饺子本就是北边人的喜事,吃这个倒是应景。”

赵莺莺笑着给赵吉倒酒:“爹,喝酒!就是家里没有鲜rou,不然的话该是吃猪rou馅的最美。现在不成了,家里找来找去也只有几个鸡蛋,大jiejie只好做鸡蛋馅的——馅儿是大jiejie调的,皮是大jiejie擀的,不过饺子是我包的,爹觉得怎么样?”

赵吉大笑起来:“我家的闺女个个都好!这还用说!”

鸡蛋馅儿的饺子问道也很美,特别是这些日子他们日常吃的比较随便。忽然吃到这样一餐,再加上人逢喜事精神爽,实在是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。

一边吃饺子,赵吉和王氏就一边把外头的消息拿出来说。据说官府已经透出消息了,按照金陵那边主管天文的人的说法,这一次的雨是真的停了,绝不会再有反复。又说官府正在对这一次的损失进行估计,底下乡村地方遭灾的,要么补贴粮种,要么减免税赋,这都是应有之义。

至于说扬州城里,则要分别来说了。首先一天两顿的粥还会提供一段时间,免得城内的破产者饿死,或者引起sao乱。然后就是收钱,对没错,收钱。

本朝建国并不久,是以苛捐杂税还并不多。但是各种各样的税目对于经常和这些打交道的扬州城里人来说,还是司空见惯。这一次遭了大灾,扬州城里也有多出建筑垮塌,加上赈济灾民,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。

富户捐款要,临时征收一些税也是要的。

赵吉撇撇嘴,似乎是很不乐意,不过谁有乐意交税呢。

“有人说一般人家一户交三两银子,商户铺面分大中小,一家铺子或二十两,或五十两,或一百两。像咱们家这种做生意,但是没有铺面的人家,是五两银子。”

赵莺莺惊喜于自家交的并不多——是的,如果是放在自家染坊发家之前,五两银子也不少了。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对比的,要看到是所有这样的生意人都这样收,并不独独你一家而已。说白了这就是遇上了老天爷不赏饭吃,这能有什么办法呢?

何况自家的染坊现在赚的也多了,并不比一些开铺子的商户赚的少,这样一想还觉得占便宜了呢。

至于说有没有铺面的生意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,这也是有原因的。想想就知道了,没有铺面的生意人绝大多数都是小生意中的小生意,似粧粉巷的货郎,想赵莺莺大伯的木匠,像她们自家以前的染坊。这些生意其实并不比普通做工赚的多多少,那么收太多显然就不合理——根本挤不出来,那是逼人家去死。

之后的日子果然越来越好,几日之内涌到高邮的洪水都退去了,而乡下也不必担忧了。所以除了惦记扬州每日两次施粥的,陆陆续续灾民们开始返乡。至于说图一日两次施粥的,那都是穷的底掉了,回乡才是彻底没有退路,只能留下来。

不过这种人毕竟不多,再加上施粥也不可能一直下去,迟早会停下来的。这些人要么将来在扬州扎根,要么迟早要返乡。

少了许多外来的灾民,再加上不再下雨了,大家都深感之前的那种日子已经过去。所以原本稀稀落落,只有粮店才有许多人的人街道总算逐渐热闹起来。关店的重新开店,扬州人也开始采购各种需要的东西。

观察了几日外面的情况,王氏甚至允许赵莺莺和赵蓉蓉跟着自己出门。正好赵莺莺打的那些套袖都完成了,她想着